"草船借箭"时如果曹军用火箭(点了火的箭)来射草船,那这个故事会怎样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17 04:09:52
描写草船借箭是说是有大雾让曹军看不清才让孔明借到箭的,既然有大雾为什么不用火箭来射呢?这样更能看清目标啊?
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,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,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,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,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,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,孙权就把船开走了。--同样的,为什么也没有用火箭来射呢?
难道曹操营中就没有聪明人?既然没有聪明人怎么最后会夺得天下的。
二楼说的来不及准备,可是这是战争时期啊?没准备的话不是太讲不过去了。还有射程,正史中孙权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发现,距离应该没有没有问题吧!不然太远还怎么打探啊!
其实我想知道的是,既然曹操大战时物资准备不充分和手下不聪明,怎么还会夺得天下的!难道是运气好吗?
有人理解错我的意思了,就像一个国家有明君贤臣就够了吗?地方上的官员都是草包,国家能富强吗?曹操是英明,他的手下是运筹帷幄,可是基层的军官跟士兵都是唯命是从,不懂变通的,这个仗你说能打赢吗?

夺得天下的原因有很多

最主要是的 当地士族的不支持
当时天下士族都是想施行一些保护士族制度,但是的3国领导人都不想这样 士族垄断,影响人才的选拔。。。

利益的问题蜀因诸葛亮死后 士族开始反抗的激烈点了
吴是外来政权,用外带兵来的 也和当地士族有很大的矛盾 孙权死后也是 士族慢慢的开始反抗的激烈点了 开始分裂吴国集团

魏是曹丕妥协了 当时的士族来保存自己的安全 。。。得到了士族支持

也就是说 大环境的逼迫 魏妥协,另2家坚持 但是后续无人能超越前人,可以说是违背了大环境 所以 就魏坚持了最后

这个问题问得好!!!
其实历史上是不曾有过这回事的
况且用火箭是有条件限制的,要事先的大量准备,和可靠的情报,以及风向上的考虑等。而孙权亲自去是连曹操也无从预料到的事情,慌乱之下,错误的判断也是有的
但是实际来说......要看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,而非战略的考虑。

这个假设本身就不存在,这件事在历史上从没发生过, 不用离题太远地瞎扯。

首先,草船借箭是假的

你既然说道了是《三国演义》,就应该明白演义是小说,小说要什么?小说要好看,怎么才好看?有情节才好看。而罗贯中给他设置的情节就是这么把箭借到了。小说家之言,怎么可信?

然后,即便是真的,曹操能想到诸葛亮的计谋吗?特别是这么诡异的计谋。谁会想到在江上射火箭?到处是水,射火箭未必能烧船,会浪费很多。就算射中了,也容易灭火,没必要射火箭!

火箭不是常备武器.一来制造困难,二来箭头重,射程不远,难取准头.火箭是有了特定的作战计划(如周俞火攻赤壁)之后才制造的.更何况诸葛亮草船借箭并非历史上的真实故事,而是罗贯中用笔帮他打出来的.

因为草船借箭是罗贯中先生胡诌的,罗先生不让射火箭,曹操的参谋将军们再聪明也白搭,历史并没有这件事

嗯 ,大家都这么想过。
二三楼的解释的基本差不多了。